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回复: 0

【历史】 高考历史的重中之重——中外经济发展与改革(转载)

[复制链接]

主题

帖子

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
发表于 前天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该部分内容由于顺应了当今经济发展亟需改革和转型的现状,因而在高考中的考查力度极大。2014年高考可能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查:一是以现实热点为切入点,考查该部分内容中与之相关的知识,如城镇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二是考查学生对数据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如图表解读题;三是考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转换思维方式的能力,如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押题1】《尚书·洪范》记载:“一曰食,二曰货。”《周礼》记载:“以九职任万民……六曰商贾,阜通货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商业和农业处于同等地位   B.重视和鼓励商业发展
  C.提倡“工商皆本”       D.商人不再受到歧视     
  【解题指导】 本题实际上考查两则文献材料的共同点。前者记载的“货”和后者记载的“商贾”等都体现了当时的统治者重视商业发展,故B项正确。A项错在“同等地位”上;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说法本身错误。答案为B。
  【押题2】草市是相对于官市而言的,《唐会要》记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据此可知
  A.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
  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
  C.政府对商业控制的减弱   
  D.唐朝放松了对市场的管理
  【解题指导】 草市是农村中的集市,而《唐会要》强调“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由此可知在农村设置集市是非法的,说明政府对商业的控制严格,故A项正确,C项错误。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所述与材料中“不得置市”不符。   
  【押题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一般是指人们在聚落上构筑的防御性设施及拥有这种设施的聚落。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原始人类同自然斗争和农业生产后人类群团间掠夺战争的产物,它是伴随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的出现而产生的。“城者,所以自守也”(《墨子·七患》)。颜师古注曰:“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曰市井。”“市”是人们进行交易的特殊场所,自从出现商品交换便有了“市”,城中有“市”较晚,出现于春秋战国,“城市”一词随之出现。
  ——摘选自吴远洪《论城市与文化》
  材料二 在16到19世纪,江南地区人口的增长、棉花的种植促进了棉纺织业和其他手工业的发展,围绕着手工业,又需要大批商人来贩运粮食、棉布和其他物品,并开办典当行,为手工业者提供资金。这些手工业者和商人聚集在一起,就成了一个个中小市镇,刺激了这一地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也深刻地影响了这一时期的文化。到19世纪末期,江南已有一千余个市镇,其中颇多拥有数千户至万余户人口的巨镇。直到今天,以小城镇密度与平均非农业人口来观察,苏、浙、沪三省市是全国小城镇最发达的地区。
  ——摘编自刘玉才《传承与新变: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物质文明》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经济调整的一项重要措施是精简城市人口,以便充实农业劳动力,减少城市粮食供应的压力,缓和城乡矛盾等。1963年与1960年相比,城镇人口减少了1427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也由19.7%下降到16.8%,3年下降2.9个百分点,每年平均下降近一个百分点。这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大的逆转。
  ——摘选自姜长青《20世纪60年代初期精简城镇人口对中国经济影响探析》
   材料四 城镇化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率刚刚超过50%,按户籍人口计算仅为35%左右,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水平,也低于许多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平。差距也是潜力,国际经济学家预言,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科技是21世纪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在过去10年,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在“乡村中国”向“城镇中国”的华丽转身过程中,相比速度、规模,更值得我们骄傲的是城镇化的质量。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城”的基本职能转变,并分析促进古代“城市”出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城镇形成的原因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城镇人口为什么会大量减少?这种现象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4)根据材料四,阐述“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的重大历史意义。谈谈你对我国当前注重城镇化质量而不是规模与速度的认识。
  【解题指导】 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防御性设施”“它是伴随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们进行交易的特殊场所”等信息即可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据“棉纺织业和其他手工业的发展”“这些手工业者和商人聚集在一起,就成了一个个中小市镇”进行归纳;第二小问,结合“直到今天,以小城镇密度与平均非农业人口来观察,苏、浙、沪三省市是全国小城镇最发达的地区”进行归纳。第(3)问,第一小问,可依据材料三中的时间及下降数据等信息,联系“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危害和20世纪60年代我国进行的经济调整等知识回答;第二小问则需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城市和农村两个地点去归纳。第(4)问,“意义”依据材料四中的关键字句,从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回答即可;“认识”可从材料四中的“相比速度、规模,更值得我们骄傲的是城镇化的质量”等关键句中去分析归纳,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职能演变:由单纯的军事、政治功能到兼具政治、经济、军事功能。
  主要因素:是生产力发展和私有制出现后的必然结果;农业生产和人们定居生活的需要;商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2)形成原因: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及手工业者和商人的聚居而形成的。
  影响: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为后世的城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原因: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出现了1959—1961年的经济困难时期,城市物资供应紧张,故要大量精简职工;为缓解城市物资供应紧张问题,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精简的城镇人口回到农村。
  影响:有利于充实农业劳动力,促进农业生产恢复;减少城市粮食供应压力,缓解国家粮食供应紧张,缓和城乡矛盾;但这个措施在取得积极成果的同时,也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如延缓了中国城市化进程,制约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没有实现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4)意义: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未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有利于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
  认识: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注重可持续发展;摒弃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路子,秉承绿色、低碳、生态理念;节约建设用地,强化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推动内涵式、集约式发展,努力实现城市、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国师高考团队整理
   
   
   
   
   
   
   榛戞矙鐩掑瓙       http://www.heishabox.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汽车视界论坛

GMT+8, 2024-10-15 14:19 , Processed in 0.03166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 2001-201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