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回复: 0

欲成事业赖坚心,能有学问须笃志(转载)

[复制链接]

主题

帖子

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
发表于 2024-10-7 09: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汪世龙
  万利云
  :有志有爱写今生(情到深处)
  (附图片)
  新华社记者王正忠周剑虹
  许多人想方设法跳出“农门”,他们却从大都市来
  到穷乡僻壤,走科教兴农之路;许多人认为付出就得有
  所回报,而他们说幸福生活的真谛在于默默奉献,不求
  索取;许多人在爱情和事业上矛盾重重,而他们则认为
  爱情是事业的动力,事业使爱情升华……
  在万利云和汪世龙身上,闪亮着金子般的品质,他
  们的艰难创业故事动人心扉———
  他:为科研双目失明
  她:为爱情甘当“眼睛”
  1 9 9 4 年 6 月2 5 日,重庆火车站,双目失明
  的汪世龙在妻子万利云的搀扶下,带着仅有的1 万元积
  蓄和一些食用菌栽培技术书籍,踏上了开往安徽农村的
  列车。
  这是他们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转折。
  贫苦农民家庭出身的汪世龙,1 4 年前从吉林农业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重庆市计划生育研究所,从事动物
  实验工作,是单位里有名的“科研迷”、“工作狂”,
  短短几年便取得4 项重大科研成果,但健康的身体却因
  积劳成疾变得十分虚弱。更为遗憾的是,他的双眼因疲
  劳过度而失明了。
  万利云,一个在三峡边的小城镇里长大、1 9 9 1
  年考上重庆市电大的女大学生,那时正一边读书,一边
  在计划生育研究所当临时收发员。有段时间,寄给汪世
  龙的书刊信件积压了很多。经询问,万利云得知汪世龙
  因积劳成疾而患眼病正在动手术。汪世龙出院后,她主
  动将信件送去,并常常抽空去看他,为他读书念报,充
  当“眼睛”。随着交往的增多,慢慢地,她的感情悄悄
  地发生了变化。一天读完报后,她终于鼓足勇气,含蓄
  地表达了心中萌动已久的纯真爱情:“我愿一辈子做你
  的‘眼睛’。”对事业的追求,对爱情的苦恋,使他们
  渐渐走近。1 9 9 4 年初,万利云不顾亲朋好友的极力
  阻拦,和汪世龙在研究所的一间小屋里举行了简朴的婚
  礼。
  他: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的心系着黄土地
  她:命运对他无情,我怎能让他遗憾
  汪世龙是为科研作出过贡献的人,单位给了他优厚
  的待遇,还根据本人特长,安排万利云进财务科工作。
  然而,就在她即将走上岗位那天,汪世龙吞吞吐吐地对
  妻子说,他想回老家搞食用菌栽培。万利云从未想过回
  农村,一时不知所措。待冷静思索后,她理解了丈夫:
  他不愿像废人一般生活,要干出自己的事业来。命运对
  他无情,作为妻子,怎能让他遗憾?几天后,她平静地
  对丈夫说:“世龙,我既然愿意做你的‘眼睛’,就要
  对我的选择负责。我跟你一起去农村。”汪世龙激动得
  哭了,握着妻子的手久久不放。
  城里长大的万利云,对农业技术知之甚少。回乡前
  ,她跑遍重庆的大小书店,购买了大量农业书籍,逐篇
  为丈夫阅读,每天几乎1 /3 的时间都用在读报、剪报
  和整理资料上。在当“眼睛”和助手的同时,她系统地
  学习了种植、养殖方面的实用技术。为掌握操作技术,
  她还千里迢迢赶到贵州,向种菇大户求教,又到南京等
  地参观学习。
  当他们把决定告诉亲人、单位领导和同学时,大家
  再一次大吃一惊,极力劝阻。万利云的哥哥、姐姐哭着
  劝她:“你长在城里,肩不会挑,手不能提,世龙眼睛
  又不行,你们到农村怎么生活呀?”单位领导也好心相
  劝:所里分给你们两室一厅的住房,你们就安心呆在这
  里吧。
  谢绝了大家的挽留,在结婚还不到半年的时候,夫
  妇俩顶风冒雨,双双回到汪世龙的家乡———偏僻的安
  徽省怀宁县海口镇中原村,承租田地,研究农业技术。
  他:返故乡大有作为
  她:迁户口愿为农妇
  在怀宁,他们面临的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窘境
  ,家人和乡亲们对他们的归来也感到不可思议。没有土
  地,他们就用仅有的积蓄租一亩;没有房子,就自己动
  手在田头搭个棚;没钱通电,就点蜡烛、煤油灯。为了
  建实验室,万利云借来板车拉砖运瓦,手上的血泡磨了
  一个又一个;汪世龙摸索着在泥泞小路上扛木料,不知
  栽了多少个跟头。
  酷热的夏夜,简陋的住所兼实验室里,蚊虫乱飞,
  夫妇俩被叮咬得全身红肿。第一次试验探索简易快速的
  食用菌制种技术时,两人吃不好也睡不着,每天到菌种
  试验室观察好几次,像对待新生的婴儿。夜里一听到声
  音,他们就条件反射似地一骨碌爬起来,察看菌种有没
  有被老鼠破坏。一个星期过后,菌种陆续满瓶,成功率
  高达1 0 0 %,比常规制种缩短2 /3 时间,且不需专
  用设备。第二个试验是利用纯长稻草进行室外大面积畦
  栽平菇,也打破常规,创造出亩产值超万元的纪录。
  在租用的土地上无法长期进行试验。此时,恰逢乡
  里进行第二轮土地调整,将户口迁到农村是获得土地的
  唯一办法。1 9 9 5 年,在别人千方百计花钱买城市户
  口时,万利云果断地将户口迁来,甘愿由“城里妹”变
  成地道的“农家妇”。从此,他们在属于自己的一亩五
  分地上奏起了新的乐章:修建了日光温室和葡萄园,分
  别进行葡萄和平菇、甘蔗和平菇套种以及丝瓜架下种平
  菇的试验;引进了十几种蔬菜良种进行试种,均获得单
  位面积较高的经济效益;还在大棚内研制出平菇栽培新
  技术,获得了1 公斤料4 公斤菇的特高产记录,并开创
  了金针菇生料栽培的先例。
  好夫妻:欲成事业赖坚心
  能有学问须笃志
  为了让乡亲们掌握致富技术,他们把收入的大部分
  用于购买农业科普书籍、菌种、菜种和农用膜等,提供
  给乡亲们使用,帮助搞示范种植,而自己住的仍是一小
  间漏风的矮房。没有像样的家具和衣被,小小的陋室却
  是当地农民的“科技之家”。两人经常向周围菜农介绍
  良种,把从外地邮购的丝瓜、蕃茄、草莓等良种送给困
  难农户。在他们的带领下,海口镇涌现出一大批养菇、
  种菜能手。汪世龙说,他之所以放弃安逸的城市生活,
  就是想用自己的专长带领大伙共同致富。万利云说:“
  过去,我只想当好丈夫这一名农业技术员的‘眼睛’。
  现在看到农村的文盲和科盲那么多,我感到更应该当好
  广大农民的‘眼睛’。让他们早日致富。”
  至今,万利云和汪世龙已试制出7 个适合当地发展
  的优良食用菌母种并加以推广。全国2 6 个省、市、自
  治区的农技员、农民和下岗职工等约2 0 0 0 人次,接
  受了他们的培训;他们还积极回答来自四面八方的咨询
  ,带动1 0 0 多农户致富。最近,他们创办了万利食用
  菌研究所,准备用“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为
  菇农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使食用菌种植业成为当地
  系列化、产业化的特色农业。
  在万利云和汪世龙家,有这样一副对联:“欲成事
  业赖坚心,能有学问须笃志”。他们正是凭着勤劳、智
  慧、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谱写了一曲自立自强的
  奉献之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去年,
  汪世龙被团中央评为“全国十大青年星火带头人”;万
  利云先后荣获安徽省“十佳”女农民技术员、省“三八
  ”红旗手等多顶桂冠,今年又被推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华东新闻》(1 9 9 8 0 5 0 6 三版)
  
  夫妇俩在为当地农民讲解金针菇栽培技术。
  
  夫妻恩爱苦也甜。万利云在为丈夫夹菜。
  新华社记者 戴 浩摄
  发表匿名评论(隐身草)
   
   
   
   
   
   
   
https://guooufashion.com/the-future-of-sweater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汽车视界论坛

GMT+8, 2024-11-24 19:29 , Processed in 0.03226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 2001-201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